返回

乌鲁木齐市纪委监委网站

当前位置: 首页 >宣传工作 >家风家训

与人不求备 检身若不及

 

来源: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:2025-02-18 10:39:43 阅读: 字号: 分享:

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 郝思斯

“与人不求备,检身若不及”出自《尚书·伊训》:“居上克明,为下克忠,与人不求备,检身若不及,以至于有万邦,兹惟艰哉!”意思是对待他人不能求全责备,对自己则要严格约束,时刻反思。

这句古语告诉人们要注重反躬自省、克己修身。“与人不求备”,即要做到宽以待人。《孟子》有言:“爱人不亲,反其仁;治人不治,反其智;礼人不答,反其敬。行有不得者,皆反求诸己,其身正而天下归之。”个人与外界、他人相处,特别是相处不顺时,先贤主张内省自察,而非单纯向外寻求。凡事要多向内,从自身上找原因,做到事事严于律己、求责于己,而非诿过于外物或他人。唯有如此,方能达到“立己”又“达人”的境界。否则,只见他人不是,不察自身不足,就会“一日不知非,即一日安于自是;一日无过可改,即一日无步可进”。

“检身若不及”,强调严于律己,不断地反省与自检。一个人只有正视自我,勤于反观自身,检点自己之不足,才能有过必改,日臻至善。《论语》中数次强调内省的重要性,如《学而》讲“吾日三省吾身”,《里仁》讲“见贤思齐焉,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”,《颜渊》讲“内省不疚,夫何忧何惧”,都是强调内省在修身方面的重要作用。在先贤看来,仅仅做到一般的“检身”并不够,还要做到“若不及”,时刻怀有紧迫心,积极主动,唯恐不及时、不细致、不彻底。因而,先贤十分注重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自省。有人将自省作为一门功课,每天睡觉之前要静坐思过;有人制订“省克录”“功过格”对照检点自身;有人坚持记日记,“自省愆尤”;有人把箴言警句写成楹联、匾额、座右铭,触目所及、俯仰之间皆可自警自省。

清代廉吏于成龙就是一个宽以待人,严以律己的典型。他到广西罗城做知县时,那里还是“蛮烟瘴雨”之地,就连县衙也是“无门垣,草屋三间,内廨支茅穿漏,四无墙壁”。因为不适应当地的环境,他生了一场重病。身边仆从亦忍受不了艰苦的条件,于是“群谋为归计”。对此,于成龙不仅没有阻拦,反而“叮咛各自逃生”。在困难之时,哪怕“万里一身,生死莫主”,他也仍能理解并宽待仆从。

然而,对于自己,于成龙始终严格要求。初到罗城,他插蒿棘为门,以土砾为几案,百姓怜其清苦,有时凑少许银钱,供其购买盐米之用,他均婉言谢绝;在福建时,外藩来的贡船或有所献,他一概拒绝;在直隶巡抚任上,他颁布《严禁馈赠檄》,明令所属官员不准趁着年节收送礼品;任两江总督,他日食粗粝一盂,粥糜一匙,佐以青菜,终年不知肉味,百姓因而称他“于青菜”……在《示亲民官自省六戒》中,他写道:“夫受人钱而不与干事,则鬼神呵责,必为犬马报人;受人财而替人枉法,则法律森严,定当妻孥连累。清夜省此,不禁汗流。是不可不戒。”正是时时心有所戒、处处自警自省,于成龙为官二十余年清廉公正,深得民心。

中国共产党向来提倡并重视坚持真理、修正错误,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。共产党人深知“初心不会自然保质保鲜”,将自我检视作为一种时时处处的自觉。在党史上,很多老一辈革命家和优秀党员干部,都怀有“闻过则喜,知过不讳,改过不惮”的坦荡襟怀,坚持“不以一毫私意自蔽,不以一毫私欲自累”的克己精神,严于自律,勤于自省——

1942年9月,周恩来为《团结》撰写创刊词时,开头便引用了“吾日三省吾身”,并将之视为“个人修养的最好规范”,强调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