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郝思斯
《论语·宪问》记载,子路向孔子请教君子之道,孔子回答:“修己以敬。”子路意犹未尽,追问道:“如斯而已乎?”孔子又答:“修己以安人。”子路认为这一答案仍意有未足,继续追问:“如斯而已乎?”孔子又告之以“修己以安百姓”,接着补充道:修己以安百姓,这是尧、舜大概都难以做到的啊!
在这组递进式的回答中,“修己以敬”,指修养自己以达到对人对事态度恭谨、行为端正;“修己以安人”,指修养自己以使周围人安乐;“修己以安百姓”,指修养自己以使全体百姓安乐。
“修己以敬”“修己以安人”“修己以安百姓”,前提都是“修己”。在礼崩乐坏的春秋乱世,孔子深刻认识到为政者的失德给百姓带来的困苦。在他看来,个人通过不断内省修身而完善自我,不是个人私事,而与家国天下密切相关。唯有掌握权力的为政者修身正己,以上率下,国家才能安定,百姓才能安乐。因此,孔子非常重视为政者个人道德的建设,提出“为政以德,譬如北辰,居其所而众星共之”。他反复申说“正己”的重要性,如“政者,正也。子帅以正,孰敢不正”“其身正,不令而行;其身不正,虽令不从”“苟正其身矣,于从政乎何有?不能正其身,如正人何”。可以看到,“身正”“正其身”既是修身的结果,也是“从政”“不令而行”的必要前提。
与“修己以敬”“修己以安人”“修己以安百姓”相呼应的,还有《大学》中明明德、亲民、止于至善“三纲”和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“八目”。一个人对家国的担当和责任,先从修养自己开始。君子修身有道,言为士则、行为世范,身边亲友皆受其影响,才能家齐,进而化风成俗,使人人崇道德、修礼义、知荣辱、明廉耻,实现国治。从“修己以敬”到“安人”“安百姓”,以内在德性的修炼提升为遵循,把自身修为、家庭顺和、国家安泰、天下太平串连起来。这种以“安百姓”为最高政治理想的理念,正是儒家人文精神的生动体现。
修身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,而是要付出长久的坚持和耐心。《诗经·小雅》有言:“战战兢兢,如临深渊,如履薄冰。”这可以视为古人修身律己、谨慎为政的形象描述。自我的修身很难,但正是因为难,君子才更要想方设法去践行。那么,如何实现“修己”?儒家强调修身,重在“克己”“反省”,先贤指出了许多具体方法。例如,行己也恭,事上也敬,养民也惠,使民也义;敏于事而慎于言,就有道而正焉;见贤思齐,见不贤而内自省;克己慎独,守心明性;等等。完善的人格不是天生的,气节和风骨也不是一时形成的。修身,就是磨砺自己。甘于磨砺,不怕吃苦,时刻注重自身的一言一行,方能成就高尚人格,进而立己达人、兼济苍生。
中华文化历来把修身自律看作做人、做事、做官的基础和根本。在这样的土壤里成长起来,在“安人”“安百姓”的价值追求指引下,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注重修身正己,自觉加强党性修养,保持先进性与纯洁性。
对共产党人来说,修己最重要是修政治道德。党员干部加强自身修养,首先要树立优良的政治品德——忠诚于党和人民,坚定理想信念,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,全面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。
1937年9月,毛泽东在抗大内部校刊《思想战线》上发表《反对自由主义》一文,其中提出:“一个共产党员,应该是襟怀坦白,忠实,积极,以革命利益为第一生命,以个人利益服